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确保学校供餐安全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工程,牵动着千百万家庭。近期发生的多起相关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,多次警示校园食品安全仅靠“事后解决”的被动模式是难以保障的。主动防控必须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来实现。近年来,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。通过出台政策文件、完善标准体系,逐步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制度保障网络,划定高校食品安全“红线”,明确“底线”。近日,《建筑材料采购及验收管理指引》教育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《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措施》聚焦学校食堂“食品进入第一阶段”,进一步细化采购验收流程,明确质量标准,为规范食品原料管理提供精准实用的“指导意见”。政策体系的生命力在于落实。高校食品安全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,必须从三个方面下功夫。 方面:监督联动、责任追究,确保制度不停机、执行不受影响。强化严格监管,确保标准落实。另一方面,监管部门要建立定期检查机制,对学校食品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。另一方面,要鼓励学校建立内部机制。督导组形成“外部督导+内部自查”双重督导格局。促进社会合作,推动阳光监测。通过检测报告的定期发布和资金的使用,保障了母委会参与供应商选择和原料验收的权利,并保证了所有环节的安全运行。完善追溯系统并加强问责。根据法律法规规定,对采购不合格原材料、违规经营的企业,建立全链条责任监控体系,严格追究企业和学校责任人。我们不仅要直接追究责任,还要追究管理责任,确保各方不放松、不违规,切实落实食品安全责任。在确保营地粮食安全方面,我们从未“停止”我们。只有以制度为关键环节,强化实施监管,形成合力,强化各方责任,才能在校园内构筑密集的食品安全防护网,对所有食堂进行检查。 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孙庆坤)
(编辑:王菊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