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14日上午,现货黄金价格短暂上涨,一度触及4148美元/盎司的历史新高。随着黄金价格不断上涨,消费者购买黄金首饰的热情也不断高涨。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黄金首饰时发现,有些卖家直接给出“定价”。这些“标价”黄金首饰从来不按每克价格出售,也没有设定重量。黄金购买商店直接确定价格并出售黄金。购买“固定价格”黄金首饰有多少种方式?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该注意什么?重量不明确,兑换规则不明确。日常很多使用“定价”黄金首饰的卖家声称,“定价”黄金首饰的价格不仅包括黄金原材料的成本,还包括黄金原料的成本。工艺设计、品牌溢价等诸多费用。然而,消费者不知道这个价格是如何构成的,也不知道每件的价格是多少。除了克重显示不明确、克价换算成数量远高于市场价格外,一些“定价”金饰品的兑换规则也不够明确,造成“一次性交易”,也引发了消费者之间的纠纷。河南省礼河市居民王女士购买了一些黄金首饰。她不知道她买的是“按标价”购买的黄金。当我回到家时,我发现我的体重与我的预期不同。他花9000多元买的戒指、耳环估计每克超过1400元,而黄金首饰的市场价格一般在每克1100多元。 “第一次买的时候,我问店员有多重,但她避而不答,逼我试穿,诱导我买。”是它。我付款的时候没有称重。我买了之后不知道是多少克,因为保修上没有写重量。直到我回家他们才给我。现在,这是“标价”钱。远高于当时的黄金价格。片刻。当天。来自安徽的黄先生自以为做了足够的调查,在购买时特意向店员强调按重量计算价格,但他最终还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“标价”商品。 “从始至终,他们都没有告诉我‘标价’,也没有告诉我重量。我什至没有看到任何标志。”商家隐瞒信息,诱导消费者维权。记者在黑猫投诉等平台搜索发现,近年来针对“定价”黄金的消费纠纷投诉频发。造成这种情况的大部分原因是据称商店在销售期间隐瞒了信息。销售过程中误导消费者。由于缺乏证据表明卖家在销售产品时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,导致大多数消费者难以维权。来自辽宁省的徐先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。作为一名资深黄金买家,她本想回收之前购买的7.55克黄金,但在店员的推荐下,她用黄金首饰代替了。 “我想把旧金拿去算回收,但工作人员告诉我必须换成新金。我用7.55克的黄金换了一条3.44克的项链和一个吊坠,‘标价’为3618元。当时吊坠的重量是2.7克。后来我收到一张收据,上面写着1.8克,但实际的黄金数量并没有列出。” 吊坠价格标签上的克数。 “与徐先生多次交流后,对方承认,是店员在我们取货时没有将价签撕掉的错误。”叹了口气,还记下了价格标签上的重量。对此,徐先生并不认同。 “店主拿走了我的旧金,没有给我收据,我想恢复旧金原来的重量。”专家:这不应该是一种误导性的销售。信息透明度是关键。记者走访北京多家黄金首饰店发现,一些品牌以“标价”出售黄金首饰,或者销售不克重的黄金首饰。店员表示,他可以理解为两种定价方式。传统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当天的黄金价格乘以黄金的重量和生产成本。 “标价”黄金也是纯金,但其重量却不是。价格可以单位设置。商家1:重量不重要,重要的是价格。这是用 5D 技术制作的。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买那么贵的东西,但这可以满足他们的既视感。但是,如果您希望“以旧换新”您的旧物品以供将来回收,则“fi”的价格“定价”黄金首饰仍然会以克来计算。从投资的角度来看,“定价”购买黄金是不赚钱的。员工2:金饰的“标价”单价不太合适,以后想改的话,根据款式也不一定能实现。很多人在购买黄金首饰时,价格和重量的直接关系就变得很重要,保值是首要目标。“定价”模式打破了这一点。 传统观念,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和投诉仍然居高不下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“全价”黄金首饰呢?卖家和品牌方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必须履行哪些义务?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组副秘书长陈银江认为,按“标价”销售或按重量销售没有问题。重要的是不要 欺骗销售期间的消费者。 “这是两种不同的销售形式。重要的是在销售时不要混淆它们,并对消费者进行有关这两种形式的教育。不应错误地认为以两种方式销售的产品在重量和价格上是相同的。即使是‘标价’黄金,其成分、重量和其他信息对消费者来说也很重要,并在他们的购买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“这些信息应该被标记,以便消费者做出明智的决定。